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出行导游 > 玩在北国哈尔滨 不出国也能游“欧洲”

玩在北国哈尔滨 不出国也能游“欧洲”

2010-9-10 1:27:44   网友评论来源:YOKA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典型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道外纯化医院

  中华巴洛克,听起来大概能明白七八分,这是一种真正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,或许也是世界上最“表里不一”的建筑风格。哈尔滨的道外区保留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。如果把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比作镶金的西洋项链,老道外更像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金镶玉。

  道里和道外,只隔着一条中东铁路。

  一个世纪前,从山东、河北“闯关东”而来的民族资本家,在当时被称为“傅家甸”的老道外隔着铁路打望道里区。当时的道里被划入沙俄管区,恢弘精致的西式建筑令民族资本家们怦然心动并纷纷仿效。很快,外立面酷似欧式巴洛克建筑的商铺、宅院,在老道外开始流行起来。

  一个世纪后,道外靖宇街。哈尔滨人还是习惯称这里为老道外,以革命先烈杨靖宇将军命名的这条老街,以往叫做“正阳大街”,相当于老道外的中央大街。以靖宇街为主街,南北各有近20道辅街,如北五道街、南十四道街,形成鱼骨状的老街区。

  哈尔滨人说,去一次老道外,感觉就像回到20年前,那叫一个老啊!不仅如此,包括老鼎丰、老都一处饺子馆在内,很多盘踞在老道外的老字号,也都守着一个“老”字,这其中就不仅仅是对于“破败”的遗憾了,更多的是某种感情的回溯。

 

中华巴洛克建筑元素,精致的镂空铁门上的葡萄图案

  老道外不仅让人恍若隔世,更让人中西不辨。走在已经整修过的南二道街,联排的巴洛克立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紧紧相连,组成一道酷似意大利小镇的西式视觉屏风。但如果擦亮眼睛细看,才会发觉这巴洛克的风格其实还不算“纯粹”,留有“破绽”--浮雕上描绘的是中国传统祈福文化里的葡萄和石榴(象征多子),寓意福禄寿的蝙蝠、瑞鹿和仙鹤比比皆是。

  说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“表里不一”,是因为华丽的外立面背后,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纯中式的四方院落,老道外人将这四方院落叫做“圈楼”。南二道街、南三道街区域已经拆迁完毕,踩过满地堆砌的老木板走进院门,大院里的景象有些满目疮痍,但圈楼的整体布局并没有大变样。如果形象地说起来,把福建土楼捏成正方形,就很像老道外的圈楼;人字形的木梯贯通二楼、三楼乃至四楼,四面皆有人家,以木栏杆作为围挡,看起来着实很像电影《功夫》里的那个大院。

  哈尔滨当地摄影师冰城馨子跟踪拍摄中华巴洛克建筑多年,在她的网络相册里,院落里种满鲜花,穿着粉色衣服的小女孩倚着木栏杆想着心事,裹过小脚的百岁老人在这圈楼里生活了70年。馨子说:“圈楼里的生活非常和睦,一个大院里住着二三十户人家,亲如一家。他们轻易不会拒绝你的闯入,很热情,愿意和你聊这些老院子的兴衰。”

  各式各样中式风格的铁门是老道外的别样风景

  人去楼空的院子里,木栏杆和木楼梯显然已经有些老朽了,像是断了轴的钢琴弦,显得摇摇欲坠,但我还是执意要走一走。“咯吱”“咯吱”,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想必都还记得这老木板的鸣叫吧。这声音,和阁楼里曾经挂着的被面、大蒜、鸟笼一样,是老道外骨子里的本分生活。

  相对已经拆迁的南三道街,北三道街拥挤热闹的菜市场让我欣喜万分,戴着黑边眼镜、缠着头布的大妈当街叫卖大列巴,拖着人力车的大爷们找阴凉处打盹,喝到肚皮滚圆的哥们在细巷里四处找洗手间。我则选择躲进哈尔滨地道的老字号正阳楼老店,一扎2升装的大扎啤只卖6块,切一盘猪头肉独自享用。身边腆着肚皮的大哥说,每次路过老道外,他都会到正阳楼的老店里喝上两三扎,“冬天零下20度的日子,别家喝不到地道扎啤,道外可以。”

   [编辑:孙哲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哈尔滨  领事馆